聰明的人贏在思維方式!
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人:
為人處事十分犀利,眼光獨到,思路清晰,邏輯縝密,能一眼就看穿事物本質,考慮問題全面而不失重點。
這種人在職場上往往是擔任要職,且多角色在身,但卻能做到面面俱到、如魚得水。
他們看起來明明沒有空閑時間來讀書學習,卻往往能博聞強識、語出驚人。
而你在職場盡管殫精竭慮、竭盡所能,卻收效甚微、難覓洞見,連完成自己分內的事務都會忙碌得焦頭爛額。
你試圖學習效仿他們,卻往往找不到門路。
為什么你拼命努力,卻始終成不了他們那樣的人呢?因為根源差異不是努力程度,而是思維方式。
加微信:56636097,免費領取創業秘籍《旗幟網絡筆記》電子書
今天我們通過《蔡澤忽悠當宰相》這個歷史小故事,來簡單研究一下如何提煉思維模式。
你們可能想象不到,春秋戰國時期的蔡澤,完全是憑借著“三寸不爛舌、兩排伶俐齒”,從一個無業游民當上了秦國宰相。
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,靠的就是一張忽悠人的嘴早年間,蔡澤東奔西走于各諸侯國之間,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。
正在他考慮明天去哪里碰運氣的時候,忽聽秦國傳來消息,說秦國宰相范雎推薦的河東太守王稽因有造反嫌疑,被秦王砍了腦袋。
范雎推薦的另一叫鄭安平的人,接替白起率兵攻趙被圍后,投降了趙國。
這兩個人都屬叛國投敵,作為推薦人的范雎責任重大。按說,他該引咎辭職,但他并沒這樣做。
秦王雖然沒有追究他,但對他的信任度已經明顯降低。
蔡澤仔細分析了范雎的處境,認為范雎已經身陷危機,說不定哪天秦王一不髙興就會算老賬,讓他宰相做不成,連命都保不住。
蔡澤認為自己發跡的機會來了,他以最快的速度直奔秦國。
路上,他邊走邊制造輿論,見人就說:“他一到秦國,秦王肯定要拜他為相,到那時,現任宰相老范雎就該卷起鋪蓋回老家種地去了。”
蔡澤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范雎的耳邊。范相雖然很生氣,但也很好奇,心想:“這個蔡澤究竟是個什么人物,竟敢到我的一畝三分地里收莊稼!”
于是,蔡澤前腳到,后腳就被范雎請進了相府。范相爺打起官腔問道:“聽說你要到秦國來做宰相,讓我回家種地去,是真的嗎?”
蔡澤理直氣壯地回答道:“是呀。”
范雎氣得差點兒從椅子上跳起來,說:“你這個猴樣也能當宰相?”
蔡澤輕輕一笑說:“春夏秋冬,四季輪換。如今您不行了就該下臺!”
范雎氣得吹胡子瞪眼睛,拍著桌子訓蔡澤。
蔡澤拱拱手,直攻其心道:“宰相大人,此言差矣!別看您現在還風光體面,但您的潛在危險大著呢。
您想想歷史上在您這樣的高位上能善始善終的有幾個,冤死屈死的倒有一大把。
就拿白起來說吧,他為秦國立下的汗馬功勞可不比您小,可是到頭來還不是被秦王砍了腦袋嗎?
所以呀,您趁現在威望還好,秦王也不十分討厭您的時候主動退下來,一來可以保住自己的名聲威望,二來還能享受到優厚的待遇…
這樣的好結果何樂而不為呢?”
蔡澤這番話忽悠得頭頭是道,范雎想想確有道理。當他想到自己有小辮子在秦王手里,當宰相久了一定會有同僚不滿。
趁現在蔡澤當宰相的輿論盛行之時退下來,不失為一個好主意。于是,范雎決定馬上辭官歸隱。
他把蔡澤帶到秦王面前,大大地稱贊了一番之后,向秦王遞上兩份折子:一份申請辭官歸隱,另一份則是舉薦蔡澤做宰相。
秦王并未同意范雎辭官,但同意暫時留下蔡澤。
過了幾日,范雎又上奏稱自已有病,要求辭官隱退。
秦王同意了,并且正式任命蔡澤為秦國宰相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機會往往就在眼前,要學會如何造勢,把握時機,成就自我。